余姚市天成新闻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军事新闻

宏亮瞻局|中国版“咆哮者”疑现身:透视航母软作战实力②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3-10 14:40:50

 过去,美军及盟国舰艇上普遍装备的被动诱饵系统是MK36干扰弹发射器。这是一种消耗性反制装备,由MK137诱饵发射器、MK158发射器控制总成、MK164舰桥控制台、MK5或MK6预置再装填容器等部分组成。作战时,由MK32电子战系统自动控制。每个MK137发射器有六个固定式发射管,可发射SRBOC、TORCH等多种干扰弹。SRBOC可将铝箔片散布至空中干扰敌方反舰导弹的雷达寻标器,TORCH则主要用于红外干扰。作为一种被动诱饵弹发射装置,MK36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目前在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上仍大量使用,仅每艘尼米兹级航母就配备10套。
近年来,MK53主动式诱饵弹发射器开始大量上舰,预计用不了多长时间,美军所有的舰载MK36系统都将被MK53所取代。
MK53“努尔卡”系统由美国和澳大利亚于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研制。澳大利亚负责发射器部分,美方则负责新型主动诱饵弹。该系统于1999年完成作战测评,美国海军随即订购了11套装配在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MK53具备向下兼容性能,其不仅可以发射“努尔卡”主动干扰弹,也可以发射SRBOC等被动干扰弹。

MK53“努尔卡”系统贮存和发射装置,有媒体披露称单发诱饵弹成本超过80万美元。
“努尔卡”主动干扰弹被称为世界上第一种智能干扰弹。其本身具备飞行控制能力,由固态微处理器控制的矢量喷嘴提供姿态调整,飞行弹道则由数字式飞行控制处理器根据目标参数提前规划好。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该系统可以更加精准的投放到目标方向,同时滞空时间也比传统干扰弹长得多。
作为主动有源干扰系统,“努尔卡”最大的特点自然是装有一个电磁干扰波发射器,干扰弹发射后自动发出类似船舰的雷达反射信号,敌方反舰导弹很容易被此信号所迷惑,从而锁定并不存在的目标。发射后的“努尔卡”还可以在空中徘徊,将反舰导弹导引至舰艇外的安全距离处。与之前在舰艇周围发射的无源干扰弹相比,“努尔卡”的有源干扰不仅“可信度”更高,而且可以让反舰导弹的坠落点离舰艇更远。
MK53诱饵系统是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和俄罗斯新一代反舰导弹的产物。像“玄武岩”、“花岗岩”,或者“宝石”、“王鱼”这样的反舰导弹都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有的型号还具备干扰归向能力——可直接朝向干扰源飞行。面对这样的攻击方式,舰艇如果不能将干扰弹发射的更远,反而会引导反舰导弹坠入身旁。俄制重型反舰导弹威力巨大,这些导弹入水后爆炸同样会破坏附近的舰艇。而MK53“努尔卡”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水下HIFI
除了防空电子对抗外,美国航母编队还装备有针对水下威胁的软防御系统。每艘提康德罗加级和阿利·伯克级舰艇都配备一套AN/SLQ-25“水精”拖曳式声学鱼雷诱饵系统。
AN/SLQ-25采用数字控制和模块化设计,能够对各型声导鱼雷实施欺骗。在使用时,AN/SLQ-25通过军舰尾部的发射孔释放出一个流线形浮标,并用一根拖曳信号传输同轴电缆拖在舰尾。浮标里面装一个水下音响发生器,它使用电子或电动机械方式来产生鱼雷“感兴趣”的声信号。由于它发出的信号比军舰本身的声学信号还强烈,鱼雷就可能会把它误认为目标。不过,在发射和回收拖曳式浮标时军舰速度不能超过15节,否则容易对电缆造成损害。
AN/SLQ-25系统于上世纪80年代上舰服役,当时主要装备斯普鲁恩斯级反潜驱逐舰。美国海军目前使用的是AN/SLQ-25B,其增加了一个拖曳式阵列传感器,具备对付装主动声呐鱼雷的能力。面对这种鱼雷,AN/SLQ—25B会先拦截鱼雷主动声呐发出的脉冲信号,再将其放大2到3倍后回馈给鱼雷,从而吸引鱼雷来袭。
航母能隐身吗?
航母的软防御体系其实还应该包括航母本身的隐身性能。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果仍沿用目前已有的隐身技术,让航母隐身就没太大意义——尽管有些资料很喜欢渲染“福特”号的所谓隐身性能,如采用吸波涂料、隐身外形设计等。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艘10万吨级的超级核动力航母在战场上该如何隐身?外形、涂料和材料是目前仅有的雷达隐身手段,通过综合运用这三种手段,美国人也许可以将“福特”号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缩小到1至3万吨级,可即便是这个排水量在海上仍然非常醒目。与为此付出的高昂成本与性能代价相比,这样的隐身显然不划算。

美国最新一代航母“福特”号采用了诸多隐身化设计及隐身材料,尤其是舰岛。但是,对于一艘庞大的巨型航母来说,隐身效果仍然存疑。
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理论上可以缩小被敌方雷达发现的距离。然而,现代对海搜索雷达的探测距离其实与雷达波强度随距离增加衰减的关系不大,而是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一艘1万吨级的巨舰如果进入海平面内,任何雷达甚至肉眼都能发现。如果在海平面外,无需隐身对方也很难发现。何况,对于海洋监视卫星和侦察机来说,其发现1万吨级目标和10万吨级目标的概率也不会有什么差别。
更重要的是,航母从来不会单独作战。整个航母编队散布在近千平方公里海域内,即便航母本身能隐身,又如何让整个航母战斗群隐身?因此,与其费尽心机让航母在雷达屏幕上“缩小”,倒不如努力降低航母的红外与噪声信号更具现实性与实用性,虽然这同样很难。
堪当大任?
美国海军无疑拥有最完善的航母软作战能力,其软防御体系的远中近三层防线可以对来袭反舰导弹实施多波次干扰或诱骗,并且在作用范围内与硬杀伤手段共同实施拦截。但需要谨记的是,软防御肯定无法取代火力杀伤。即便其再先进,也没有任何一位航母编队指挥官敢于将主要防御任务交给电子对抗系统。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英国被击沉的多艘舰艇都对来袭目标实施了电子干扰,或发射了诱饵弹。就在“无敌”号(可能)躲过攻击的5天前,“大西洋运输者”号尽管及时发射了诱饵弹,还是被“飞鱼”击沉了。
马岛海战给英国人最大的教训,是由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和“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组成的防空体系漏洞百出,而没有人过多指责电子干扰的无能。换言之,不会有人对软防御手段抱太大期望——它只是一种对硬杀伤的补充,当它起作用时,人们会感到惊喜;当它不起作用时,也很正常。毕竟当防御方苦心研究更好的电子干扰手段时,进攻方也在为反舰导弹配备更出色的抗干扰技术。
在未来海战场上,攻防双方的软对抗不仅仅存在于“烟花防线”,整个作战体系内都在进行各种“软硬兼施”的对抗,如防御方可以用激光等定向能手段致盲进攻方的海洋监视卫星,也可以用航母编队外的大型干扰平台干扰或诱骗远程导弹的中继制导数据链等等。这些革命性手段无疑将对传统海战模式构成新的挑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余姚市天成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地图